Sunday, June 28, 2009

Dark City

Dark City
 
1998年Alex Proyas導的作品 (極光追殺令/移魂都市)
過了十年了還是覺得經典
值得重溫一番來慶祝夏日炎炎的假期開始
 
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The Strangers的能力真是太實用了
完全就是具現化系(plus一點操作系)的念能力者啊
應該是所有建築師夢想的終極進化吧
 
因為印象深刻
今天對這部分就沒有特別驚異了
反而是比較哲學層面的衝擊
 
這一類虛擬真實的電影很難不扯到經驗主義
或是關於人的自由意志
和author/character的議題
 
我覺得把記憶拿來當主軸是很棒的設定
因為我曾經以為
人的行為判斷大部分是基於過去的試誤和學習
 
並且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對自己這個人的道德期待
一旦失去這些微妙的感知細節所累積的經驗和約束
就很容易舉止失措或不當

導演(也是同名小說的作者)的論調
是傾向於支持即使換了一種人生和社會地位和對過去的記憶
「你還是你」
 
==================== 不想太嚴肅的分隔線 ====================
 
來講一下1970s科幻小說很流行的worldbuilding好了
這個建構虛構世界的過程
產物通常被稱為constructed world, conworld 或sub-creation
 
Wikipedia連建構的方法和步驟都描述了
最經典的例子就是J.R.R. Tolkien描述的中土世界
從語言, 種族到地誌學一應俱全
 
還另外舉了一個我沒看過的例子
這裡要提一下因為它是Shledon的最愛
線上遊戲Conan the Barbarian的同名原著小說...
 
總之Alex Proyas從1994年的The Crow開始玩這個概念
Dark City延續了The Crow的暗黑元素和時代錯置
而在場景風格和調性上更接近1927年的大都會
  
Metropolis- The Tower of Babel
 
導演在director's cut裡面提到
視覺元素受到M(1931)和Nosferatu(1922)這兩部電影的影響
連同Metropolis三部都是德國表現主義的經典之作
 
Dark City- jennifer connelly
Nosferatu- shadow
 
雖然我只看過大都會
不過再比較一下據說受到德國表現主義影響的近代作品
1982年的Blade Runner和1992年的Batman Returns 
 
Batman Returns- posters   
說到這我好想再看一次銀翼殺手啊...
anyway 現在應該多多少少感覺出一些共性來了
不過認為The Crow裡面的Brandon Lee化得太歌德小丑風的請舉手... 冏
 
The Crow- Brandon Lee
 
最後來看一下Nosferatuk的吸血鬼主角Count Orlok
和其實很可愛的The Strangers
我一直覺得這些冷冰冰的光頭們很眼熟...
 
Nosferatu- Count Orlok Dark City- The Strangers
  
我唯一想得起來的只有Fringe裡面的The Observer
和Inner Child那一集出現的神祕小鬼...
難道這就是神祕兮兮天賦異秉的標準扮相嗎?!
  
Fringe- The Observer Fringe- Inner Child

2 comments:

兔子大白 said...

我要推一個 Like

WYL said...

其實Blogger有推like的語法
只是畫面會變得很雜就不加了
不過好像大家都喜歡like勝過comment...